高頻淬火加熱方式有兩(liang) 種:一種是同時加熱淬火,即將工件需要淬火的表麵同時加熱,隨後進行急劇的冷卻;另一種是循序連續加熱淬火,即用感應加熱工件的一小部分表麵,同時工件由上向下移動,使表麵循序連續加熱和冷卻。
進行多品種、小批量零件的生產(chan) 時,不同材料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淬火介質,故大多采用同時加熱的淬火方式。若淬火表麵積較大的零件,受設備功率等因素的限製,則考慮采用連續加熱的方式進行淬火。
馬氏體(ti) 不鏽鋼工件內(nei) 孔高頻表麵淬火的加工難點:馬氏體(ti) 不鏽鋼工件內(nei) 孔高頻表麵淬火采用同時加熱的方式,其加工難點在於(yu) 不鏽鋼材質和內(nei) 孔表麵淬火。
高頻感應加熱過程中,溫度超過材料失磁點(鋼鐵材料失磁點溫度一般在700~800℃)時,材料電磁感應能力降低,加熱速度下降數倍,進一步加熱困難。而不鏽鋼熱處理溫度高,均在1000℃以上,加熱到材料的淬火溫度難度更大。另一方麵,由於(yu) 其熱處理溫度高,接近材料的熔點,雖然失磁點以上加熱速度降低,但較常規熱處理加熱速度仍很快,又難以控製,存在發生零件表麵過熱熔融的風險。
環狀效應是高頻感應加熱的三大效應之一,也是造成內(nei) 孔加熱困難的原因所在。即使用感應圈對工件進行加熱時,通過高頻感應圈的電流集中在感應圈的內(nei) 側(ce) 表麵。加熱工件外圓表麵時,感應圈內(nei) 側(ce) 表麵與(yu) 工件外側(ce) 表麵相對應,有利於(yu) 工件的加熱,而加熱工件內(nei) 孔表麵時,方向則正好相反,會(hui) 使感應器的電效率顯著降低,不利於(yu) 工件的加熱。而且,進行內(nei) 孔感應淬火時,加熱麵在工件內(nei) 部,操作者從(cong) 外部不易直接觀測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困難。